“頓時傳令鬆山與白狼城的留守兵馬,讓他們當即移師渡遼,接下來,我們得趁遼河群龍無首的這個大好機會,建議一波守勢,力圖把全部遼河東岸的大小山城全都拔掉。”李靖是樞密副使,韓僧壽也是。李靖是燕山道行軍元帥,韓僧壽是遼東道行軍元帥,兩人非論是武階還是實職還是調派都是一樣的,他們各統領十萬兵馬,冇有天子的特彆旨意下,他們是平級。
事情就如易風預感的一樣,韓僧壽在與三蕃共同下滅掉了高元並俘虜高元後,略作休整,當即抓住這可貴的戰機,敏捷東進。韓僧壽冇有先往遼東城或新城,他先向東北急行,敏捷殺到了武曆邏城下。武曆邏城在遼河的西岸。位於厥後東遼河與西遼河交彙之處的西岸,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保衛著極首要的遼河渡口。高句麗多年來一向想要度過遼河爭奪遼西。武曆邏就是高句麗早在數年前就向遼河西岸生長,建立起來的一處據點要塞。這座城池雖不大,但卻極其堅毅,城高牆堅,屯駐重兵,囤積了很多的糧草。
十月,進入洛陽後。易風下的第一道詔令,就是以李靖為遼東道行軍元帥,統領十萬兵馬掃蕩遼河東岸中部,以韓僧壽為遼北道行軍元帥,統領十萬兵馬掃蕩遼河東岸北部。又以周羅侯為遼南道行軍元帥,竇建德、來護兒為副帥,率海軍五萬,戰艦五百艘,自京東的登州海路打擊遼東半島南部。而易風則不顧大臣們反對,親身帶領五萬北衙禁軍北上。到幽州坐鎮批示調和三路雄師。
(落枕了,好難受。)(未完待續)
開元元年除夕大朝,易風趕回洛陽停止大朝會。高句麗此時已經推舉了平原王高湯之子,被俘國王高元之弟高健武為王。高健武即位為王以後,當即一麵集結兵馬聲援烏骨城,一麵又在鴨淥水建立新的防備,同時派人與新羅與百濟等和談,又派出使者趕往洛陽向大隋賠罪,獻上十位美人,還要求將本身的親mm高句麗公主和親大隋天子,但願兩國休兵。高元要求大隋天子對他冊封,還要求大隋撤回遼河西岸,兩國休兵,高句麗願今後世為大隋藩屬。
守將久久沉默,不知如何挑選。他是武曆邏守將,按說毫不能投降,可現在國王都投降了隋國,國王來信讓他開城投降,莫非他要抗令?守將衡量了好久,終究又想了想與隋軍的力量對比。武曆邏城中本駐軍一萬,現在另有五千,可隋軍,超越十萬。真打起來,雞蛋碰石頭啊。國王都成了隋軍的俘虜,這守軍將士另有甚麼士氣可言?終究,獲得隋軍元帥答覆會虐待武曆邏守軍,並庇護他們的財產和安然不受侵犯後,武曆邏守將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