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其糧極力疲,然後以將帥檄取誓害,複三鎮,待其北歸,半渡而後擊之,此必勝之計也。”
今金人所需,宰執統統許之,不過欲脫一時之禍,它日付之何人?陛下應更深慮,不然恐悔怨無及!”
姚平仲進兵時,因為軍隊規律不嚴,很有鼓譟之聲傳出,早為金標兵兵所發覺,是以金兵早有了防備。
以後,趙桓又下詔奪職了李綱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的職位,讓他交出了統統兵權,以蔡懋代之,因廢黜了行營使司,以防備使總兵事。
二十七日,趙桓乃調集李綱,李邦彥、吳敏、種師道,姚平仲,府州將折彥質等,議用兵之策。
是日,太門生陳東聞李綱被罷官,率太學諸生數百人,伏宣德門下,慷慨上書,要朝廷規複李綱官職
在李綱的死守下,汴京數日以來穩如泰山,完顏宗望也已曉得僅憑他現在這些兵力是難以攻陷汴都城來的。
為令之計,莫若扼守關隘渡口,絕其糧道,分兵以複京畿北部郡邑,待彼遊騎出則擊之,以重兵臨敵營,堅壁勿戰,就如漢初周亞夫所困七國背叛雄師那樣。
金兵追擊姚平仲潰兵,詭計擴大戰果,但李綱救兵剛好趕到,因而兩邊鏖戰於幕天坡(今開封市西)。
但是,過了一夜後趙桓卻又當即竄改了主張,天明後他便視李綱的戰略於無物,遺使持聖旨催促種師道當即出戰。
這時,剛好碰到李邦彥等退朝,太門生將他們圍住曆數其罪,痛罵且欲毆打。
趙桓以金所進之媾和前提,使大臣議之。
李綱軍占有天時,以神臂弓射卸之(能射二百四十餘步),死死的拖住了金兵,使得他們不能進步一步。
但趙桓對李綱之言卻不聽,以誓書授李業往金營。同月十四日再遺張邦昌與康王趙構(此時的太上皇趙佶第九子)一同前去。
這一次,完顏宗望隻求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不再要求以大河為界所需的歲幣也減少了很多。
趙桓當下同意了李綱的戰略,讓種師道等下去後就如李綱的叮嚀如許做。
李綱所言,滿是老成謀國的談吐,若宋廷能聽他的,先將金人打敗後再媾和,相仿宋遼澶淵之盟的故事,汗青上恐怕就冇有靖康之變了。
本來趙桓思慮一夜,感覺己方兵力上風很大,完整不消像李綱說的那樣慢吞吞行事。
而太原,河間、中山三鎮,乃社稷的樊籬之地。雖稱三鎮,實在有十餘郡地,江山險阻皆在於此,割之無以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