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罷了,至於這麼衝動麼。既然他已經得了名,潤筆就不給了吧,比來手頭還真是蠻緊的。”
此次盛大名士寫文章鼓吹文武並重,吳縣後輩喜大普奔,恨不得大家手抄一份,恰好太守府又非常慷慨,搞了很多份到處罰發,連謄寫的工夫都省了,天然人手一份,就連不識字的文盲都曉得故太守盛大名士有這麼一篇高文。如果不曉得這篇文章,連談天都被人鄙夷。
“盛公,你曉得你這篇文章有一項與眾分歧之處嗎?”
高岱笑道:“你曉得你的文章為甚麼能傳播得這麼快嗎?”
“不瞞你說,陸公曉得你來了,特地拜托我來請你,還望你不要推讓。你現在名滿吳郡,吳會一體,姑蘇本來就是吳會中間,孫將軍方纔送動靜返來,還要在太湖建木書院、講武堂,到時候這裡會成為江東的學術勝地,浩繁同道濟濟一堂,朝夕參議,其樂無窮。”
盛憲在沈家住了幾天,一向不敢出門,恐怕趕上昔日老友,被他們挖苦。女兒問他究竟是如何回事,他也不肯說,隻是生悶氣。厥後憋不過,才把這篇文章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盛憲聽了,麵前直冒金星,腿一軟,撲通一聲坐在地上。蔡瑁莫名其妙,趕緊派人將盛憲送回沈直家。站在門口,看著盛憲的馬車遠去,蔡瑁感慨不已。
盛氏哭笑不得。她一向覺得這是父親身願做的文章,現在才曉得另有如許的經曆,也不曉得說甚麼纔好,怪誰彷彿都不對。不過她奉告盛憲,這篇文章在吳郡風評不錯,大部分人都喜好,就算有分歧定見,也算不上甚麼大弊端,隻是說盛憲有些陳腐罷了。
不管江東人承認與否,吳會人多少都有點蠻夷之風,不但好武的人多,並且對重文輕武的風俗有架空心機,何如內部反麵,好武的人常常才學又不如專攻經術的,辯不過對方,又不能動武,經常吃癟,積了很多怨氣。
高岱笑而不語。固然和盛憲乾係好,觸及到這件事,他還是但願孫策以吳郡為重。他也清楚,孫策畢竟是吳郡人,他與吳郡世家之間冇有甚麼牴觸,相處敦睦,卻在會稽鬨出了很多事,鄭平、賀純等人還在路上呢,孫策與會稽世家之間多少有些芥蒂,何況會稽世家與山越宗賊多有勾搭。令媛之子,坐不垂堂,他天然不肯意駐在會稽這傷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