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同意兌現蔣乾的承諾。蔣乾大喜。他恐怕孫策不肯接管李通的前提,承諾的時候便有些含混,固然如此,他也有先斬後奏的懷疑,孫策不鬆口,他也冇體例,隻能白跑一趟。現在孫策竟然承諾了,並且冇有任何指責他的意義,讓他有如魚得水之感,非常稱心。
“還就教。”
“冇錯,尹公當年就是張然明麾下兩司馬之一。曉得另一個司馬是誰嗎?”
李通大聲應諾。“願為將軍效犬馬之勞,萬死不辭。”
李通咂了咂嘴,也有些難辦。他這些年本身摸索有多辛苦,他太清楚了,馳名將開堂講學,對他來講的確是夢寐以求的好機遇。但是正如孫策所說,他部下這麼多人不能不管,真讓他一下子放棄,他必定捨不得。他說這句話本身就有摸索孫策的意義。
蔣乾回報孫策,特彆誇大了李通等人的擔憂和他的承諾。
但人數上風隻是一方麵。在周瑜的批示下,這一萬三千多人一絲不苟的演練陣形,進步後退,步騎共同,有板有眼,殺氣騰騰。李通一看就服了。兩邊的差異真不是一點兩點,就連那些汝南郡兵都比李通的部下戰力強,真如果兩軍對壘,李通絕對不會有一點取勝的機遇。
“文達,不是我誇口啊,我隨便找個軍侯出來,都比你部下任何一個將領強。”
孫策一戰全殲兩萬西涼精銳的戰績足以讓他之前的成績黯然失容。
孫策大喜。“既然如此,那我就卻之不恭了。文達,若能勝利,這三關今後就歸你這陽安都尉節製。”
蔣乾敏捷趕回平春,和李通敲定了前提。李通先派阿誰老儒生曾靖來請安,孫策很客氣的歡迎了他,兩人談得很和諧,並籌議在平春設縣學,禮請曾靖出任經師。曾靖讀了一輩子書也冇能入仕,這纔跟從李通做了參謀,實際上行軍兵戈並不是他所好,能做經師,教書育人,他當然求之不得。
“我承認。”李通也很識相,不想自取其辱。
孫策的人馬大部分都在南陽,帶到汝南的隻要親衛步騎一千餘人,再加上兩千多汝南郡兵。周瑜從南陽帶來了黃忠部,再加上週瑜本人所領的中軍,統統的兵力加起來有一萬三千多人,是李通的三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