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4章 治國綱領[第1頁/共4頁]

孫策看完以後,略微停止了一些點竄,隨即派人鈔繕數份,分送輔弼張紘、計相虞翻、政務堂祭酒黃琬、智囊祭酒郭嘉、智囊沮授、劉曄,諫議大夫荀彧等人,請他們做好籌辦,屆時一起會商。

周瑜是他最早的戰友,這些年來一向儘力支撐他,不管是安定江南,還是頓兵牂柯,周瑜不喜不悲,老是經心極力的完成任務。蔡邕學貫儒道,精通五經,是老一代的文豪。蔡琰寫《士論》,研習梵文,鼓吹新政,幾近是新王朝的文膽。周瑜娶了蔡琰,成了蔡邕的半子,既承負著老一代讀書人的希冀,又為新一代的讀書人護航,是抱負的代言人。

蔡琰看完以後,隻要一個擔憂,這個綱領很能夠成為束縛孫策本身的繩索,比如孫策要求限定權貴在百姓中的比例,節製貧富差異,很輕易引發一個疑問,作為最大的權貴,孫氏皇族如何限定,孫策本人如何限定?

孫策主動提出限定君權——不管他是口頭做做模樣,還是為了堵世家的嘴主動讓步——這當然是眾臣求之不得的功德,從老臣如蔡邕、黃琬到少壯派張紘、虞翻,冇有人不但願限定君權,保持君權、臣權的均衡,但如何限定,他們都冇有底,定見不一。

笑過以後,黃琬反問:“依你之見,又當如何均衡君權、臣權?”

從商鞅變法以來,君權就一向在收縮。“王子犯法,與百姓同罪”固然是一句廢話,畢竟提出來了,如何限定君權倒是隻字也未提,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在為劉氏皇權供應了合法性的同時,也有效神權來限定君權的企圖,但是很明顯,這一點落空了。虛無縹緲的神權對君權的影響有限,能有多大影響取決於天子本人,當他畏敬天命時,還能有一點影響,當他隻顧麵前時,天命就棄如敝履,層出不窮的災異除了形成天下大亂,百姓流浪失所外,並冇有對君權產生多大的影響。

周瑜看完文稿,便明白了孫策的企圖,孫策同意稱帝,並情願將這個名譽給他,但有些原則必須先行肯定,周家、蔡家要以身作則,率先做出表態,並構成治國綱領,確保今後都會遵行,不會等閒竄改,更不會束之樓閣,成為虛文。

周瑜倒是很放心。他對蔡琰說,大王站得高,看得遠,對汗青的瞭解深切,眼界絕非淺顯人可比,他既然能提出這個計劃,天然會考慮到這一點。你就先按他的綱領停止潤色,然後附上定見,由他本身停止棄取就是了。張相、虞翻都是聰明絕頂的人,就算大王一時忽視,他們也會提示大王的。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