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點頭感喟,端起酒杯,一飲而儘,卻再也不說一句話。劉備揚揚眉,轉頭看向逢紀。逢紀一聲輕歎,笑了笑。“大王,華君珍惜名聲,不肯為了這些俗務汙了羽毛,就不勉強他了。義之地點,事有所為,雖千萬人,吾往矣。”

逢紀說完,從懷中取出一份名單,雙手送到劉備麵前。“這是臣擬就的諸州豪傑名單,供大王考慮。”

――

沈友想了想,表示同意。“我意亦如是。”

沈友同意龐統的建議,隨即與伊籍籌議,讓他加強監察,加大對陽奉陰的青州世家的措置力度,需求的時候能夠小題高文,把陣容鬨得大一點。

在龐統的參謀下,沈友親身執筆,給徐琨、蔣乾剛回了一封信。他對蔣乾說,冀州內部事件,由典客相機而定,但青州目前不宜出兵,以免打草驚蛇。你要重視安然,不要被戰禍患及,需求的時候能夠分開鄴城一段時候,我能夠聯絡海軍,請甘寧安排戰船去策應。

“大王,孫策苛虐世家,山東無一例外,切齒者豈唯青州?且沈友、徐琨在青州殘虐,青州世家苦不堪言,盼大王救其於水火,若能為大王效力,他們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拿下鄴城後,隻要大王登高一呼,不但是青州,諸州皆將呼應,唯大王馬首是瞻。如有不識時務,倒行施逆者,不必大王脫手,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劉備與逢紀出了華歆所住的偏院,回到正堂落座,向逢紀請計。

劉備心中明鏡也似,華歆看似狷介,不肯入仕,實在和逢紀一表一裡。他已經說出了逢紀想說的話,目標已經達到了,多言無益。何況他就是一個文士,行軍作戰幫不上忙,希冀他出運營策是不實際的,最多到時候寫幾篇文章鼓勵一下士氣,爭奪一下民氣。等拿下冀州,青州士人入仕,他天然不會再推讓了。

劉備搖點頭。“華君有所不知,孤這中山王與袁顯思的魏王,乃至曹孟德之蜀王,都是為了扶助朝廷,對抗孫策。現在袁顯思屍位,已然違背了先帝封王之本意。孤雖鄙人,不能坐視,不得不從權,舍末節而就大義。若能無益於大漢,縱身敗名裂,又有何妨?”

盧奴,中山國相府。

劉備背動手,在堂上來回踱步,腳步又快又猛,透著一絲絲粉飾不住的鎮靜。

“甚善!”

就在他們籌議的時候,徐琨轉來了蔣乾的動靜。龐統闡發以後,覺得不必多事,靜觀其變即好。冀州落入誰的手中並不首要,袁譚也好,袁尚也罷,包含劉備在內,他們都不具有整合幽冀的才氣。如果他們能相互共同,或許還能有一戰之力,如果他們相互謀算,內鬨不休,這事反倒好辦。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