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荀令君不但是我的親信,另有姻親之故。”天子悄悄地揮了揮手,嘴角挑起一絲欣喜地含笑。“那太尉說說,我們該如何取利?”
天子調集君臣議事,闡發袁譚出兵的真偽。世人定見不一,各懷心機,結論根基上不出天子闡發的範圍。太尉士孫瑞一向保持沉默,天子感覺奇特,集會結束後,天子將士孫瑞留了下來,伶仃扣問他的定見。
士孫瑞大喜,拜倒在地。他隨即又發起派尚書郎韓斌為使者,去河東宣詔。韓斌當年做過馮翊太守,與李儒有舊,他出麵宣詔,李儒多少要給點麵子。
“是,李儒是馮翊人,曾為博士,因無家世,久滯下潦,經數十年不得升遷,故董卓入洛陽,李儒投效。賈詡與他的環境類似,當年以孝廉為郎,困居洛陽數年,又逢病困,隻得返回涼州。他們都是豪門後輩,投奔董卓並非本心,隻是不得已。他們境遇不異,故能共進退,陛下隻是赦免賈詡,賈詡必心有疑慮,若能同時赦免李儒,情勢或有分歧。”
“陛下,袁譚出兵是真的。既然袁譚不是大臣,隻能是盟友,陛下判定其真偽,隻看對他是利是弊便可,不必考慮太多。天然,朝廷如有行動,也應當安身於對朝廷無益與否,而非其他。”
士孫瑞不假思考。“陛下忘了嗎,袁紹曾是大將軍何進的親信,他擁立的是陛下的兄長弘農王,陛下即位後,他明白表示過對陛下血脈的思疑,又矯詔行事,疏忽朝廷。若非荀令君為陛下運營,天下人至今不彆朱紫。冀州人更不必說,袁譚擔當袁紹遺誌,盤據冀州,他如何能夠心有朝廷?”
天子眼中閃過一絲異色。士孫瑞這是藉機為荀彧說話,不但願他因為鐘繇的事思疑荀彧的虔誠。說實話,得知鐘繇叛逃,他的確考慮過荀彧是否知情,但是這個動機一閃就冇了。他信賴荀彧。這是這麼多年堆集下來的信賴,毋須置疑。
不過,他還是很歡暢。在這類敏感期間,士孫瑞才氣挺荀彧,足見忠貞。鐘繇與荀彧乾係密切,荀彧現在住的私宅就是鐘繇的舊宅。出了鐘繇這件過後,他一向冇有表態,就連劉曄都搞不清他對荀彧的觀點,乃至於不敢直言進諫,士孫瑞卻冇有這個顧忌,勇氣可嘉。
天子盯著士孫瑞看了好一會兒。“太尉覺得如何?”
天子很不測,一時竟不曉得如何說纔好。
“弘農難以急破,當圍而不攻,先取河東,再派兵取盧氏、宜陽,屯田積穀,南拒南陽之兵,北逼弘農,東迫洛陽,西守關中,迫使魯肅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