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乾笑道:“請柳兄來,天然是很首要的事。”
孫乾含笑點頭。“吳侯說過,最英勇的軍人就應當去疆場,最聰明的文士就應當去做學問。幼安先生就適合做學問,仕進太華侈了。”
傳聞孫乾請他來,他感覺火候差未幾了,這才一搖二擺地來到太守府。入了冬,年關將近,諸事龐大,太守府有很多事要措置,孫乾是個外村夫,有些事不免要就教他。
“就在這裡吧。我學問普通,一定能解答你的疑問,在坐的都是遼東豪傑,或許能與你參詳一番呢。”
管寧早就不耐煩了,等世人見禮結束,開門見山的說道:“公祐,我對這兩卷書裡的文章有些貳言,特來見你,要說個明白。曉得你公事繁忙,不敢擔擱你太多時候,就在這兒說,說完你自去忙,也不消號召我們。我歇息一夜,明天自行回山。”
柳毅本來是公孫度的親信,公孫度投降以後,董襲接任太守,他這個長史便賦閒了。董襲也冇撤他的職,但也不讓他打仗兵權。長史本是郡丞,在邊郡改稱長史,有掌兵之權。冇有兵權,這長史就成了虛的。他也清楚董襲看不上他,卻因為柳氏在遼東很有些氣力,不能等閒撤掉他,以是他也不主動請辭,就看董襲最後如何措置他。
當然,文章寫出來還冇有結束,印行天下的同時也要麵對天下讀書人的質詢,如果文章的程度不敷,不但是寫文章的人丟臉,遼東人也跟著丟臉,以是當務之急,就是要選一個學問賅博的大儒做祭酒,在統統的文章頒發之進步行考覈,確保頒發的文章都有必然的水準,經得起磨練。
見柳毅麵色變幻,孫乾問道:“柳兄有事,抽不開身?”
夜幕來臨的時候,孫乾終究來了。一進門就拱手作揖,向管寧、邴原打號召。見到諸葛瑾,聽他報上名字籍貫,他多看了諸葛瑾兩眼,眼角暴露一絲笑意。彆人不曉得,他就一清二楚,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而諸葛亮是孫策身邊的親信,孫策寄予厚望的天賦。這時候諸葛瑾來到遼東,說不定就是孫策的安排,讓他來助董襲一臂之力。
柳毅本想回絕,轉念一想,又決定去見見這二位。一來看把守寧究竟長甚麼模樣。聽人說管寧邊幅出眾,如神仙中人,他早就想見一麵了。二來看看他們究竟為誰而來,歸正他不信賴是因為董襲。在他看來,這大抵率是因為孫乾,孫乾和管寧、邴原一樣都是青州人,相互幫襯也是道理當中的事。隻是如許一來,他們輕視遼東人的傲慢也就坐實了,將來鼓勵遼東人抱團抵擋的時候或許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