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私心來講,孫策建國江東,將會稽劃入京畿,對會稽來講既有虛譽,又有實利。這一點無可厚非。兔子不吃窩邊草,從古至今,凡是有點腦筋的君主都曉得對京畿之民施恩,誰也不想本身身邊出事。吳會一體,卻又互不紮眼太久,會稽人當然不能看著吳郡人儘享恩澤,本身卻不能叨光。作為會稽人,虞翻又不是賢人,天然要考慮這個身分。就算他不說,其彆人也會要求他向孫策建議。
“江東秋收結束了?收成如何?”
“就江東而言,不如搬家太湖之西的陽羨,再割丹陽、會稽補充。”虞翻說著,取出一捲紙,攤在孫策麵前。紙上有輿圖,勾畫甚明顯白,孫策一看,不由啞然發笑,指指虞翻。“虞仲翔,冇想到你也是如許的俗人,我高看你了。”
“那你感覺哪兒合適?”
虞翻指著圖,詳加講解。陽羨在太湖之西,陣勢要比吳縣高很多,顛末這兩年的水利清算,陽羨與曲阿、毗陵之間新增大量良田,能夠安設新遷入的人丁,不會與舊有土著產生衝突。由陽羨向西,有溧江直通蕪湖,進入長江。向南過烏程,直抵錢唐,水陸兩便。如果將會稽也劃入轄區,三百裡以內,能夠將江東的精華儘收囊中,的確要比偏居太湖之東的吳縣要強很多。
孫策幾次考慮了好久,最後對虞翻說道:“你來得恰好,我們正籌辦會商益州方略,你一起插手,到時候把這個計劃一起提出來會商,看看子綱先生他們有甚麼觀點。”
孫策沉吟不語。虞翻提到了立國,這內裡有兩層含義:一是認定他不會與朝廷讓步,必定會走上盤據的門路。二是認定他上風不敷,冇法在短時候內安定天下,以是要考慮耐久對峙。在如許的前提下,吳縣的確並分歧適作為都城。厥後東吳立國,雖以吳為都城,汗青上孫權建國,先是接管張紘的建議立都建鄴,也不是在吳縣,就是因為吳縣不具有立都的地理前提。
虞翻嘿嘿一笑。“公私兩便,何樂而不為?”
虞翻收起笑容,沉默半晌。“將軍,江東有四郡,會稽、丹陽眼下都冇有太守,由郡丞代理,吳郡太守蔡瑁不堪任,隻要豫章太守楊修合格,而他的父親楊彪安撫關東,很快就會去豫章。將軍籌算如何安排?”
“喏。”虞翻連聲承諾。他看得出來,孫策對他的建議不惡感,已經偏向於接管。這件事牽涉太廣,他也冇希冀孫策立即承諾。如果真是如許,他反倒會擔憂,感覺孫策未免失乎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