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和郭嘉互換了一個眼神,會心一笑。孫策咳嗽一聲:“孔明,龐士元另有任務,我身邊缺一個襄助文書的書佐,事情比較雜,能夠比較累,不知你願否屈就?”
諸葛亮沉吟很久。“以是將軍使徐公河、嚴曼才治算學,使黃承彥父女治木學,使袁渙治水?”
“天然是功德。世卿世祿,非論賢愚,隻問血緣家世,不免屍位素餐者眾,德才兼備者寡,貧寒後輩縱有伊尹之才,不遇明君也不得其位。且世家各有其利,枝強乾弱,是以內鬨紛繁,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其最者。眾力不齊,內奸不禦,故六國為秦所滅。秦用商鞅之法,行耕戰之策,非軍功不得封侯,是故交人奮勇,個個搶先,六國人才如百川歸海,良相名將如繁星爭輝,今後者來居上,皆變法之功。”
他看過很多講武堂的講課條記,曉得一次真正的戰役會有很多兵法上觸及不到的詳細內容,非切身經曆難知其妙,而一次真正的大戰所能學到的知識也毫不是淺顯的戰役能夠相提並論的。
“剛纔那元宵好吃嗎?”
諸葛亮思考半晌,眼神有些黯然。“盛極而衰,誠乃至理名言。將軍抑世家而厚百姓,便是為此而發?天下讀書人之眾何止三萬,且將軍一意架空,恐怕也不是悠長之計吧。”
諸葛亮扭頭看了一下屋內捧著碗,吃著湯圓,正在熱烈會商的軍謀們,感遭到了他們的熱忱,卻冇有他設想中的嚴峻,看來孫策冇說錯,在這些軍謀的眼睛裡,袁紹並非不成戰用的大敵,而是一塊可貴的礪石。四世三公、黨人魁首,除袁紹,天下哪有第二個呢。
諸葛亮眼神發亮,幾次點頭。“將軍所言甚是,官職有限,一年也安設不了幾千人,如果這麼措置,的確是人才越多越好,不會稀有十人爭一官之困。”他話鋒一轉,又回到最後的題目上。“將軍藏富於民,令大家安居樂業,不消為生存勞累,我深表佩服。但是大敵當前,這麼做合適嗎?”
“有事理,士由貴族之末變成四民之首,的確影響深遠。不過一定見得必然就是功德,如果措置不好,功德也有能夠變成好事。”
“我架空讀書人了嗎?”孫策手裡把玩著茶杯,似笑非笑,眼神頗堪玩味的打量著諸葛亮。
“將軍過獎,祭酒過獎。”諸葛亮不卑不亢,躬身見禮。
“後生可畏。”郭嘉也笑著點點頭。“我是十五歲纔有如許的設法,比你晚了起碼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