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郡王並冇有往唐宓身上想,在他看來,李壽是不想讓來源不明的人了混入自家內院。
直到這一刻,老郡王才驀地想起,麵前這個便宜外甥是個不好惹的,十來歲就跟著蔣忠上了疆場。
連回孃家插手侄子洗三宴的唐宓都傳聞了。
唐宓抱著胖嘟嘟的小侄子,滿心喜好,聽到母親的話,隨便的點點頭。
為甚麼?還不是想借他這張嘴將某些事漫衍出去。
信賴隻要李壽“不可”的事傳出去,定能讓那些蠢蠢欲動的人循分下來。
李壽故作難過的搖了點頭,“唐氏知我這般,卻還要嫁給我,對我情深義重,我不能給她子嗣,隻能保她一世繁華繁華!”
每次碰到這類環境,老郡王都會細心鑒彆,肯定這些話能說、且對自家有害,他纔會去八卦。
而那些不能說、乃至沾都不能沾的事兒,他直接裝傻。
安樂老郡王一臉恍然,難怪十八郎把娘子寵上了天呢。
並且還是當著都城第一大喇叭的安樂老郡王的麵兒。
唐元貞孔殷的問道。
老郡王對於本身的特長(也就是嘴上冇有把門的)很清楚,他看似是個大嘴巴的人,究竟上,甚麼話能說、甚麼話不能說,他都很清楚。
老郡王似是發明瞭甚麼大奧妙,再次看向李壽的目光中儘是敬佩。
饒是安樂老郡王是個酷愛八卦的碎嘴老男人,也分得清輕重,硬是冇有把阿誰“不可”說出來。
話說他不過是當今賢人的堂弟,卻能得封郡王,靠得就是聰明、識時務。
都明白?
“那甚麼,十八郎啊,這事兒你跟老舅我說說就算了,其彆人就不要再提了。”實在有損李壽的名聲、麵子啊。
“哦?唐氏竟、竟這般大義?”
當年更是為了唐氏,逼得平宜縣君一天跑了李家兩趟,就為給唐氏賠罪。
李壽以手成拳掩在唇邊,“阿舅,那些事我都明白,您啊,就不消操心了。”
李壽見他一臉難堪,便故作輕鬆的說道:“阿舅,您也不必為我擔憂。我李壽,就算生養艱钜,也是堂堂戶部尚書,誰還能小瞧了我?再者,我為國交戰而傷了身子,又不是為了彆的,誰如果笑我,嗬嗬,那他隻是個不明事理的瓜慫!”
為了繁華繁華就把家中小娘子塞給一個“寺人”,這話能聽嗎?!
畢竟,十八郎是自家外甥,且深受賢人寵嬖,背後又有個軍功彪炳的長公主親孃,老王爺還是很情願在李壽麪前扮演一下慈愛母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