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君倒是算得上誠懇,每進一間佛殿,便要拜上一拜,黃化羽等人隻得跟在他的身後,漸漸的撫玩著寺內景色,倒也非常落拓,隻是審密阿勒彷彿有些餓了,在路過觀音殿旁的齋堂之時,兩隻眼睛死死的盯著堂內盛放的齋飯饅頭,不斷的吞嚥著口水。
一行人被人潮動員著蝸牛般的進步著,約莫半個時候,纔來到了玉泉寺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
明間正麵本尊,是一尊漢白玉雕就的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胖胖的臉上堆滿了笑容,那幅馴良可親的模樣,讓殿中之人,俱都情不自禁的嘴角微揚,心中無窮煩惱彷彿全都不見了;在坐像旁的柱子上刻著一幅春聯‘笑口常開,笑天下好笑之事。大肚能容,容天下不容之人’,世裡淑湘看著這幅春聯深思很久,眼神中時而蒼茫,時而感慨。
一進殿門,除了多次來過此地的閻君以外,世人全被它的宏偉深深的震驚了一把:此殿麵闊七間,進深三間,以單簷硬山灰筒為瓦頂,正脊的雲龍拚版和吞脊大吻,皆是灰陶所製,殿內梁架為木佈局穿鬥式,這類佈局黃化羽在書中見過,是鄂西處所民居的普通做法。除了高大的中門外,在儘間各開一園門,南儘間作票房。粉牆高一丈不足。
黃化羽雖未曾受戒,但他自幼便與神機白叟研習道法,以是,他也能夠算得上是道門之人,隻不過,他修習道法與人間道人全然分歧,人間的道門中人,全都堅信三清眾神,每日遲早參道講經,禮神拜仙,而他卻隻是研習玄門典範當中的哲理典故,對那些泥塑木雕的神仙半點不信,更談不上膜拜了。
觀音殿彆名吞珠閣,在毗盧殿以後,四周植有桃、杏、石榴、柚子、羅漢鬆等果木樹和撫玩樹,麵寬五間,共兩進,中隔天井,殿外築有封閉的圍牆,固然現在殿內儘是信徒,卻恰好讓人感覺非常清幽,當真是奇特至極。
大堂麵寬五間,進深三間。簷下吊掛“毗盧上方”匾,大堂中心,供奉毗盧遮那佛一尊。佛座四周,龕內塑五百羅漢坐像;大堂兩坡水硬山小青瓦頂,南山牆有小門通觀音堂,堂中塑千手千眼觀音像一尊,堂中有小天井,井內立著一座小小的假山。
殿內泥像固然全都活矯捷現,卻渾身斑斑點點,刻滿了蒼茫光陰留下的陳跡;黃化羽看得感慨萬分,這些受儘人間香火,俯視眾生的羅漢菩薩落的如此狼狽,隻是因為大宋自建國以來,便獨尊道宗,蕭瑟了佛教,乃至眾僧無錢為其重塑金身,跳脫三界之人,竟也敵不過塵寰皇權,當真是可歎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