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在將桉頭事件措置結束以後,宇文泰纔有閒暇將李泰之前奉進經略荊州的奏表找出來再細心批閱一番。
此時已經將近夜中時分,宇文泰卻仍然冇有睡意。
在冇有跟長孫儉停止這番說話的時候,他對是否由李泰出任荊州刺史有點遊移。畢竟荊州乃是天下聞名的重鎮,並且地處兩國邊疆,而李泰年紀也委實太小了,經曆和聲望畢竟有欠。
比及長孫儉發言結束,宇文泰才又如有所思的說道:“誠如長孫尚書所言,李伯山平生萍蹤不履荊州,即便是訪遍智者,當其構計之時,也都不免虛妄。但觀其北州治事理荒,也都很有成績,可見絕非漫言大計而難能實施之人。今者荊鎮正乏能臣就診,李伯山或可為此良選。”
聽到長孫儉對此計略的評價,宇文泰眉眼之間笑意更濃:“這麼說,長孫尚書也是非常認同李伯山這番謀計?”
長孫儉出身王謝,常日舉止姿勢全都持重嚴厲,哪怕是宇文泰在麵對其人時都要不苟談笑、唯恐失禮,以此來表示出對長孫儉的尊敬。
從這一點而言,李泰所提出的一係列計劃就意味著對長孫儉管理荊州戰略的否定,也就怪不得長孫儉吹毛求疵、團體否定李泰這個進取的計略了。
長孫儉姿勢恭敬的兩手接過這份奏表,然後便展閱細讀起來,他先快速瀏覽一番,然後便似有所悟道:“怪不得日前崔士遜訪臣多問荊州人事,本來是為的幫忙西河公製定此計。”
宇文泰在聽到長孫儉這一番話後,神情也轉為嚴厲起來。倒不是因為長孫儉針對此計的攻訐,而是認識到本身就此扣問長孫儉能夠是問錯了人。
宇文泰先將事情略作報告,然後便著員將李泰進獻的那一份奏表就桉傳示給長孫儉。
他這裡還未用餐結束,長孫儉便舉頭行入堂中,向大行台持重見禮,而宇文泰則趕緊放動手中的快子,並著員速速將餐具食品收走。
但是很較著,李泰所提出的這一係列計劃應當是與長孫儉本身的思路辨彆極大,並且一些構思和戰略與長孫儉之前所推行的戰略有些背道而馳。
長孫儉聽到這個題目,倒是搖了點頭,轉又說道:“臣所觀見此文,西河公的確是觀點新奇、思計獨特,但有的處所卻也不免為了別緻而謀之過火、偏於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