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我選了個僻靜處坐下,感覺本身身處孤島,彷彿活在另一個天下,親朋老友,或存或亡,或升或降,隻要本身的餬口仍無竄改。他看到水中行進的船隻實在艱钜,一如這寥寂的日子,不知向那邊去,很惡棍。本來不是看水而是看船!水往北流,船往北行,思路也投向北方。江南處所,秋水按例冇有春水大,對常假舟楫長途跋涉的梅堯臣而言,春季是最好的趕路季候。但是不可,還要耐煩等候幾個月。
不料朝廷竟要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去監守永濟倉,這個任命大出他的料想,不免令他悲觀沮喪,帶著“老之將至”的感受和疾病纏身的狀況,卻又無可何如,“強欲活老婆,勉焉事徂征”(《依韻和悲觀禪師贈彆》),隻好強壓心中的怨氣與不滿,走頓時任。
一年後,嫡母束氏年九十而亡。因為經濟的寬裕,竟有力雇船護柩歸故裡,多虧一名朋友幫手,“開後門”調了一隻運糧的官船給他。《東溪》約莫就作於此次守製將要結束的那年(1055年)春季。
“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後桑濮之淫哇稍息,風雅之氣脈複續,其功不在歐(陽修)、尹(洙)之下。”這是南宋劉克莊對梅堯臣的評價。確切,在英才輩出的北宋前期,梅堯臣在詩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職位,以其創作實績與尹洙一起成為詩文改革魁首歐陽修的左臂右膀。但梅堯臣宦途一向不順,以門蔭做過幾任主簿、知縣。考場上頻頻得誌,直到皇祐三年(1051年)50歲時,才得仁宗天子賜同進士出身。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墨客。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暮年詩作受西體影響,後詩風竄改,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誇大《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豔浮泛的詩風。在藝術上,重視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性,倡導“平平”的藝術境地,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鬥》、《東溪》、《夢後寄歐陽永叔》等詩都表現了這類造語平平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改革活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