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三年(1043年),富弼與範仲淹等人同時在朝,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臣,一時朝中名流雲集,人才濟濟,士大夫們寄以厚望。麵對內憂內亂,宋仁宗想鼎新弊政,興趣承平,因此特彆禮遇富弼、範仲淹、韓琦等人,親賜手詔,讓他們條奏當世急務。玄月,仁宗在天章閣親身召見富弼、範仲淹諸大臣,賜坐,給筆劄,讓他們疏奏改革政事,同時任命富弼主持對北邊談判,範仲淹則賣力對西邊防務。不久,富弼與範仲淹聯名上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明黜陟、抑幸運、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號令等十項以清算吏治為中間的鼎新主張。厥後富弼等人還多次伶仃上奏,宋仁宗采取了大部分定見,連續公佈幾道詔令。如許,由範仲淹主持、富弼等人主動參與的“新政”開端實施。玄月二十二日,仁宗采取富弼嚴明法製的建議,命史館檢驗王洙、集賢校理餘靖、歐陽修等人,把先朝典故及諸司所行可用的條例筆墨彙編成冊,覺得法典法紀,最後成書《祖宗故實》20 卷。
澶淵之盟今後,遼宋兩邊互派使節,禮尚來往,保持了近四十年的戰役局麵。但因為宋夏好水川之戰,宋軍再一次大敗,西邊戰事吃緊,北部邊防空虛。因而契丹決定趁火打劫,以武力相威脅,於慶曆二年正月,派南院宣徽使蕭英、劉六符作為使者前去宋朝“索地”。他們遞上國書,一麵責備宋朝不該討伐西夏,更不該違背澶淵之盟,如營築長堤,填塞隘路,開決塘水,添置兵丁等;另一麵又說後周世宗所攻取的關南,本是後晉割給契丹之地,若要保持和約,就必須將關南地償還給契丹。當時大兵壓境,宋廷高低一片錯愕失措。仁宗在預選誰可出任赴契丹談判的“國信使”時,舉朝大臣之前程莫測,怕出不測,不敢報命。宰相呂夷簡和富弼有私怨,乘機向仁宗保舉富弼。當此危難之際,年屆不惑的富弼挺身接管保舉,慷慨奔赴國難,他被任命為接伴使,向仁宗告彆說:“主憂臣辱,臣不敢愛其死!”仲春,富弼到雄州(今河北雄縣)驅逐契丹使,蕭英藉口腳有弊端回絕行拜見禮,富弼說:“昔使北,病臥車中,聞命輒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說得蕭英寂然起敬,隻幸虧彆人攙扶下行了禮。富弼和蕭英談得很坦白,蕭英也毫不粉飾他南行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