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文淵閣在插手了龐老將軍後,更是吵成了一團。
龐飛羽已經與董燁然商定了,就算太子殿下的旨意上隻讓他押送糧草,到了火線,就是有能者居之。
到底是誰在背後搞小行動?
“莫卿這孩子成日裡隻會研討書籍,遠不如行萬裡路的龐小將軍。”
龐老將軍方纔被顧相懟得節節敗退,終究找到機遇反擊了:“探花郎學問出眾,心性剛毅沉穩,絕對是製衡北疆異動的不二人選。”
文臣想要一家獨大,才更需求敲打。
但身在北疆的董燁鈞,應當最明白她的代價,更何況二人之間另有昏黃卻誇姣的交誼。
羅紹下獄後,穆首輔忙於民肇事件,顧相在文官群體中,很有些所向披靡的趨勢。
“必須得小將軍出馬。”
顧相本來還想再儘力一把,成果顧氏弟子還一個冇開口呢,一大群八竿子打不著的官員紛繁站出來,各式闡述顧莫卿分歧適前去北疆。
北蠻與大周相互摸索數回,還是開戰了。
在洪熙帝中風後,崇靈公主也坐不住了,比起跟文嶽霖負氣,她更想抓住北蠻向大周開戰的契機。
竟然想捏造出顧氏權傾朝野的假象,還拿他的寶貝孫子做筏子。
顧相被堵得心頭火起:“那也不能讓董家在北疆一言獨大!”
“飛羽那小子粗心粗心,如何能跟才調橫溢的探花郎相提並論。”
但是讓崇靈公主一日比一日煩躁的是,她往北疆寫了數封信,始終冇獲得複書。
顧相對峙要留下董燁然,這也是曆朝曆代的常例,能夠製止封疆大吏臨陣反戈。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董昌也不是甚麼好捏的軟柿子。
琅琊郡王董昌已然是重兵在握的異姓王,禦史們多年來一向彈劾其禦下百姓,隻知琅琊王,不知洪熙帝。
與董燁然無關,主如果反對顧莫卿前去北疆涉險,來自傾慕於都城雙絕的京中閨秀們。
龐老將軍深覺得然,說話也直接:“再說董燁然又不是琅琊王世子,真要反,一個小兒子能頂甚麼用?”
既然朝廷不管天災天災,都不肯減稅,那他們北疆就是年年水災,上報的奏摺都不帶點竄一個字。
還未溫馨多久,京兆府少尹高超義帶人來了。
穆首輔瞥了一眼胸有成竹的太子,暗道一聲小狐狸,主動開口道:“依老臣之見,一文一武最合適。”
“太子殿下這個發起甚好。”龐老將軍舉雙手同意。
太子殿下對琅琊郡王和赤風軍的信賴,連董昌本人都有些不測。不過他問心無愧,兒子能回家,天然是再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