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賬和各庫房的分賬偶然也會不分歧,到底是誰出錯?又要把數十年來進庫和出庫的東西全都核一遍。”
“毫不出售,若用故宮的朝珠等珠寶來換是能夠的。”
梁海生苦笑一聲,喝口水,持續道:“還記得1995年春季,漢海拍賣正在停止,京廣中間可包容800人的大宴會廳滿滿鐺鐺,走廊過道都是人。”
“用普通之物互換,安思遠怕是看不上。何況他手裡的是藏品,我們這裡也是藏品,誰的都是心頭肉,如何換?”
說到這裡梁海生摸摸鼻子,有些不美意義道:“冇體例,我們不能跟土豪硬碰硬,以是隻能耍點小手腕。”
“哎,固然閣帖雖未進故宮,但總算迴歸故鄉,也罷,也罷!”
“哎,可不是每次都能心想事成!”
說到這裡耿寶昌站起家,來到梁海生麵前,拍拍肩膀動情道:“你乾的不錯,當年文物大盤點,我還記得你帶領兩百多個同事,日以繼夜,加班加點,終究把統統瓷器盤點清楚,最後是……”
“淳化閣帖始刻於北宋,內裡收錄曆代書家102人總計420帖,被譽為叢刊帖鼻祖。據傳統共10卷,曆經災害,存世極少。得知安思遠手裡有《淳化閣帖》時,啟功先生曾脫口而出:我不見真本,死不瞑目!”
“我跟當時副院長楊新也呈現在拍賣席上,平時我們都穿休閒裝,那一天特地穿套西裝。很多買家和媒體曉得我們倆是故宮的,紛繁獵奇,都想曉得故宮要買啥?”
“幾經周折,安思遠保藏碑本珍品展在故宮揭幕,月尾人家就要帶著離建海內。我日思夜想有冇有體例讓安思遠把閣帖留下來?”
“拍賣會過半,我和楊新不時低頭私語,卻一向冇脫手。直到拍賣師喊:十詠圖,660萬元起拍,有冇有人加價?我頓時舉手錶示。”
“那是故宮初次插手拍賣會,也是我第一次參與競拍。回到辦公室,拿出《故宮已佚冊本書畫目次四種》,翻到記錄十詠圖的那一頁,謹慎翼翼地在上麵畫了一個圈,當時的手都是顫抖著。”
“厥後專門開會會商,有人說拿反覆的藏品換,有人主張用九龍壁的瓷器換,另有人但願做事情,讓安思遠捐贈。”
“疇昔故宮記賬靠手寫,年代長遠,翻看賬目時5和8常常分不清。處理這個題目冇有其他體例,隻能重新數一遍。”
“放屁,都是些內行話!”丁老一拍桌子,不屑道:“開打趣,故宮每次采辦文物,都會構造專家幾次論證。我記得當年決定采辦前,專門構造徐邦達、啟功、傅熹年等權威召開鑒定論證會,通過對原跡細心察看,分歧以為這是宮中原藏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