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漢晚期,瓿的形體變得又高又大,斂口、寬平唇、圓球腹、肩部的雙耳已大大低於器口,形如大罐。進入東漢今後,原始瓷瓿已不再出產,為印紋陶罍所代替。鼎漢初的原始瓷鼎由戰國期間的陶鼎演變而來,獸蹄形三足較高,附耳高翹,耳根凸起。蓋似半圓球形而頂麵稍平,上附三個高鈕,仰放時可當三足用。西漢中期,鼎的雙耳短直,獸蹄足明顯變矮,逐步與底平齊乃至完整消逝,蓋鈕也逐步變小而成乳釘狀,像個罐形。西漢晚期今後,鼎與盒等仿銅禮器不再出產。壺自漢朝以來,一向是各地窯口出產的大宗產品。漢初的原始瓷壺,口部微向外侈,頸部較長,器肩斜鼓,並裝有人字形紋的對稱雙耳,腹下圈足較矮,稱為圈足壺。到西漢中期,口緣趨勢喇叭狀,頸部收縮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趨低矮乃至變成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環形,也有在雙耳上端貼鋪首或難塑龍頭的。到了西漢晚期,壺口已較著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圓,極少發明圈足。雙耳常作鋪首銜環。長沙五裡牌漢墓出土的喇叭口壺,耳部配裝活動的鐵環,是非常罕見的。
第288章 瓷土[第2頁/共4頁]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