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慈細心看了落款的筆墨,驀地憬悟:這是張明張鑒軒的筆體,我跟他本人這麼熟諳,如何俄然忽視了呢?隨之信口說出:“我被人蒙了!這是從常熟買來的,款是在北京琉璃廠火神廟對門的觀章閣裡張明落的。我隻想王暈是常熟人,從常熟來的王暈畫錯不了,冇想到是個騙局!”

韓少慈在民國六年發的財,到了民國十年,故村夫都說,韓七爺有地盤、房產、燒鍋糧行、茶葉鋪、古玩店,是日進鬥金。財大免不了氣粗,說話偶然不大重視,便有人想算計他。

勢秀偉;中作樓觀,群鬆環抱,頗似山樵;下作雜樹數株,掩映村舍。牆內細筱叢生,門外一客扶杖過橋,橋下賤水激亂石,彷彿有聲,砂磧水口,遠近層疊,略用焦墨皴染,乃此畫中逼真之筆。

韓少慈獲得清初畫聖王暈暮年之對勁佳作,便請他的老同業人茹古齋經理白五樓,銘珍齋經理韓敬齋,前來觀賞。這兩位在琉璃廠看書畫的眼力,人們都佩服,韓少慈也佩服,又是老友情。

韓敬齋、白五樓看完畫,坐著喝茶不加評斷,沉默一會兒,

韓少慈看完畫,用手掐算,算了一會兒說:“壬午年是康熙四H年(公元1702年),王暈是康熙五十六年歸天的,這幅山川畫是王石穀暮年對勁之佳作也!”他的門徒張伯翔眼睛好,在畫的左角看有一白文方印,印文是“耕煙外史時年七十有一。”便指給韓少慈看,並說:“您算的對,是王暈暮年作的畫。”

韓少慈說出大話不到三個月,韻古齋接到江南常熟的一名保藏家來信,聘請萬筱竹鑒定一幅王暈山川立軸。此時,萬筱竹分開韻古齋半年多了,韓少慈將信壓下不轉給萬筱竹,派本身的門徒蕭楚纔去常熟與這位保藏家聯絡。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