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宗拿起李響的奏摺看了一眼,微露驚奇之色,心想本日這封奏摺的筆跡如何與前幾次不太一樣?但是他不動聲色,又持續看了下去。這封奏摺寫得極其詳細,固然李響已當著眾臣的麵將奏摺的內容講了出來,但理宗還是又詳細地看了一遍,這才抬開端來,問道:“李卿所提的建議,眾卿有何觀點?”
李響終究放下心來,因為隻要處理了出產質料的供應題目,剩下的就是如何大乾了。按打算,接下來的任務是處理艦船的動力與兵器題目。
理宗道:“既然眾卿都以為此舉可行,朕天然也會準奏。不過丞相卻另有發起,眾卿無妨聽聽丞相的意義。”世人聽得丁大全另有觀點,一時都轉頭看向丁大全,看他如何說法。
從蘭溪返來的第二天,李響便與丁大全見了麵,將蘭溪的全部環境大抵說了一下,又談及了船隻的改革一事。實在關於戰船的改革,李響大可不必與丁大全商討,隻是他感覺船隻的感化不但僅在於作戰,更多的是為了貿易貿易。而丁大滿身為丞相,掌管著大宋的經濟展大權,天然要先聽聽他的定見了。固然丁大滿是奸相,但李響卻不能不麵對。
丁大全站了出來道:“皇上,臣覺得大型船隻的感化不但僅在於作戰,更首要的是用於遠洋貿易。我朝固然富庶一方,但百姓這幾年的餬口還是極其費事,比起十多年前大大不如。究其啟事,乃是因為與蒙古邦交兵,導致本來居住在江北的大宋百姓紛繁逃往江南。這些百姓大部分家住於淮南西路與京西南路一代,而這些處所又多為大宋重兵步防之地。百姓到了江南,天然也少不了吃穿,但因為這些百姓來的時候不長,安身未穩,又悠長居住在交界四周,必定影響到邊疆士卒的糧草供應。據戶部統計,近十年間,從江北搬家過來的百姓,已達一千一百多萬。”
從蘭溪回光臨安以後,李響對於鋼鐵質料的供應題目已不太擔憂。以目前的環境來看,蘭溪產出的鐵、銅等金屬礦,以及煤、水泥等出產質料完整能夠滿足臨安的工廠之用。畢竟現在還不是全部大宋的大範圍扶植,近80%的工廠漫衍又都漫衍在臨安四周。如果用於兵器與機器設備的製造,銅鐵的供應臨時不是題目,更何況另有彆的處所的生鐵錠也源源不竭地運往臨安。
實在這一年以來,朝中眾臣的設法已有了大的竄改。客歲春季火炮剛造出來之時,眾武將均想著憑此利器便可光複河南一帶,進而將蒙古國完整趕回其故鄉。但是原北宋的大片國土已被蒙古占了一大半,再加上新的兵器層出不窮,是以眾臣已不滿足於打敗蒙古國了,而是要完整光複全部江北,乃至包含宋朝從未光複的燕雲十六州。當然,此事大師心知肚明,卻從未在朝會上正式商討過。因為目前的兵器數量固然足以獲得小範圍戰役的勝利,但要在江北全麵開戰,即便勝了,恐怕也會喪失慘痛。